□蒋璟璟
近日日昇配资,一段某汽车品牌新车和卡车对撞测试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不小争议。尽管最后三方“握手言和”,但“碰撞测试”这一原本被视作衡量汽车安全性的专业评测,在这场风波中似乎变了味、走了样,也将汽车安全测评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暴露于公众视野中。记者调查发现,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,部分车企俨然将碰撞测试做足“表演文章”,这些“夺人眼球”的测试设计,实质上是部分企业为制造视觉冲击效果而策划的营销手段。(半月谈)
一“撞”激起千层浪,媒体顺藤摸瓜,果然又牵出了重重乱象。新能源车是个故事很多的圈子,这里面的故事,既有那种弯道超车、做大做强的励志故事,也有泥沙俱下、阴谋算计的灰暗叙事。相较于技术创新、产品迭代的日新月异,新能源厂商在社群营销、事件营销上的“花活”更是令人眼花缭乱。应该说,为了服务和配合新能源车企的营销大战,一整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,已然初具规模。这里面,某些检测机构所扮演的角色,暧昧且可疑。
汽车测试,大家都不陌生。此类测试,很多都不是强制的,但是要想进入特定市场销售,当地的监管部门可能会要求车企提供相关的测试项目结果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其具有入场券的性质。汽车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,哪些“测试项目”需要做、怎么做,早就有一套定式,这也就是所谓“标准化测试项目”。此类测试项目规范、成熟,相应地也是“更少故事”的。现如今,一些备受争议的测试项目,恰恰是“非标、非常规的测试项目”。
“非标、非常规的测试项目”之脑洞大开、之乱象丛生,简直叫人眼界大开。现实中,此类项目很多都存在着“定制结果”或者“先射箭后画靶”的现象。与其说是“测试”不如说是“展示”。这种“展示”,有时候把一个无关紧要的“点”夸张到天花乱坠,并“以己之长,踩人之短”……货车侧撞结合固定柱体夹击、雨天卡车高速对撞等非常规测试项目层出不穷,这些“夺人眼球”的测试设计,带来了直播间观看量和社媒话题热度,对于产品力本身,却没有多少说服力。
车辆测试,理应是客观、中立的,理论上也应该是利益超脱的。面对利益纷扰日昇配资,正规的专业检测机构更应展现出专业担当,切勿和某些营销号一样,陷入“以测养商”“以商养测”的不归路。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